本文仅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乐天盈配资,谢绝转载。
进入2025年后,解放军在各个领域的动作愈加明显地增强,尤其是在海军方面。近期,辽宁舰和山东舰两支航母打击群频繁出动,分别从不同方向突破第二岛链,在西太平洋海域的日本列岛东侧会师,并展开联合演训。这一动作引发了日本媒体的高度关注。
根据《读卖新闻》和富士新闻网等多家日本媒体的报道,援引日本防卫省的消息,称这是中国航母首次进入该海域,时事通讯社更进一步指出,这可能是在对美国进行“威慑”。这些言辞中无不透出焦虑和不安,似乎对于解放军的举动感到深深的不安和警惕。
这种焦虑并非没有理由。因为今年恰逢解放军“机动-6号”联合军演的10周年纪念。2014年12月,解放军海军三大舰队全力出动,派出主力驱逐舰、护卫舰、补给舰等兵力,从大隅海峡、宫古海峡以及巴士海峡等关键水道突破第一岛链,进入西太平洋,并成功完成了北海舰队的四艘舰艇绕行日本列岛的壮举。今天,10年后的中国海军不仅能出动更为庞大且威力更强的航母打击群,战斗力和威慑力提升了好几个档次,突破距离更远的第二岛链,毫无疑问,日本国内对此感到不安。
展开剩余73%中国海军双航母打击群的组成与行动
今年6月,日本防卫省位于东京都新宿区的谷本村町必定是阴云密布,紧张氛围不言而喻。因为5月底,辽宁舰航母打击群通过宫古海峡进入西太平洋后,在接下来的整整一周里,这支舰队神秘消失,直到日本防卫省于6月7日才发现,辽宁舰航母打击群出现在东京都管辖的南鸟岛附近海域。
然而,更大的惊喜还在后头。6月9日,日本防卫省宣布,山东舰航母打击群也出现在伊豆诸岛和冲之鸟礁之间的海域,且进行了舰载机的起降训练。这一情况引发了日本媒体的高度关注。《读卖新闻》分析认为,辽宁舰航母打击群正处于第二岛链东侧,而山东舰则位于西侧。两艘中国现役航母首次在太平洋海域并行活动,距离日本东京和关岛仅1000公里左右,完全处于歼-15战机的作战半径范围内,此外,航母的护航舰艇还装备了鹰击-21等几乎无法拦截的高超音速武器,这无疑为中国海军增加了更多的威慑力。
但更令人震惊的消息还在后面:除了辽宁舰和山东舰两艘航母,这两支航母打击群还拥有一支庞大的护航舰队,其中包括了055型驱逐舰南昌舰、拉萨舰、无锡舰和遵义舰,052D型驱逐舰南京舰、太原舰、唐山舰、湛江舰、齐齐哈尔舰,054A型护卫舰安阳舰、滨州舰、烟台舰、潍坊舰、运城舰、衡水舰,甚至包括了综合补给舰呼伦湖舰、查干湖舰和可可西里舰。加上这些护航舰艇的吨位和武器系统,这支航母打击群总吨位已达到惊人的33万吨,垂直发射单元数量达到960个,简直可以称得上是“灭国舰队”。
与“机动-6号”的对比
回顾2014年12月,解放军海军三大舰队曾出动18艘水面舰艇参加“机动-6号”军演,其中包括北海舰队的051C沈阳舰、石家庄舰,东海舰队的现代级泰州舰、052C长春舰,南海舰队的052C海口舰、052D昆明舰,以及多种飞机如运-9电子侦察机、运-8J警戒机、轰-6G轰炸机等。那次演习标志着中国海军突破了第一岛链,展现了强大的远洋作战能力,并成功强化了解放军的远海护卫能力。此次演习的意义在于推动了中国海军从“近海防御”向“远海护卫”转型,也是应对美国和日本军事压力的必要举措。
当时,日本方面的反应与如今大致相似。日本防卫省表示“高度关注”,并派遣反潜机和军舰进行全程跟踪,同时通过媒体报道渲染“中国海军扩张”的风险。《产经新闻》则指出,解放军已经开始常态化突破第一岛链,而这也为后来的“机动-6号”演训设定了基调。与10年前相比,今天的解放军在海军力量上已有了质的飞跃,双航母打击群的规模、技术和战术水平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
全面改写的地缘格局
解放军的这一发展成就不仅是在军事领域取得了跨越性的进展,还对整个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。从军事角度来看,双航母打击群联合部署在远洋环境下,可以形成至少长达1000公里、宽约500公里的“拒止区域”。借助近千个垂直发射单元,形成的饱和火力能够覆盖关岛、硫磺岛、北马里亚纳群岛等第二岛链的关键节点,迫使美军不得不调整兵力部署,并加速战略收缩进程。
从地缘政治层面来看,第二岛链的实际意义被大大削弱,美国在亚洲事务中的军事介入能力显著下降。与此同时,失去了军事支撑的美国,也无法有效维持其在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影响力。
此外,解放军通过航母打击群与火箭军的中程弹道导弹协同作战,进一步扩展了反介入作战范围,将对第二岛链以东的控制力加强。这种复合式威慑模式让解放军在“印太战略”中做出强有力回应,有力打击了其他国家试图干预台海事务的企图,从而有力捍卫了国家的统一与领土完整。
最后,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僵局、东欧和中东地缘危机的不断升级,以及一些国家暗中酝酿的挑战,解放军通过强化军事力量,尤其是以航母打击群为代表的强大海上力量乐天盈配资,成为了应对国际纷争、争夺话语权的最有效利器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